×
正在直播
  • 稳粮仓 促增收——2025三夏进行时
  • 专题:肥料在中国
  • 1
  • 2
  • 1
  • 2
新华时评·年中经济观察丨中国汽车,以价值赢未来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题:中国汽车,以价值赢未来新华社记者唐诗凝、吴慧珺时至年中,中国汽车工业亮点频现: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合计突破1000万份,市场活力持续迸发;国内车企自主研发的多款芯片量产上车,核心技术攀升到新高度;比亚迪巴西工厂首车下线、奇瑞马来西亚智能工厂动工,出海全球化布局提速……中国汽车行业,正在以价值赢未来。看到亮点的同时,汽车行业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部分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陷入“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导致行业利润率承压;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压力从整车向产业链环节传导,供应商、经销商面临经营困境;“网络水军”“黑公关”等扰乱产业生态。正确看待产业发展的一体两面,需秉持理性与信心。既不因成绩回避矛盾,也不因问题看淡未来。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汽车产业走到今天不容易,政策支持、企业攻坚,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换道超车”,每一步都凝结着无数汗水与智慧。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面对技术迭代加速、国际竞争加剧、产业格局重塑等挑战,唯有持续创新、深化协作,方能呵护好长久的发展动能。着眼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坚持远近结合、综合施策,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加大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倡议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唯有坚持长期主义战略,方能赢得未来。对汽车企业而言,真正的竞争优势基于可持续的价值创造。多家车企负责人重申坚决反对“价格战”,强调以苦练“内功”破除“内卷”;17家重点汽车企业承诺对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相应行动持续推进;一些车企主动调低销量目标,放弃野蛮增长。让技术创新回归发展主旋律,靠真实力决定市场地位。站上新起点,期待中国汽车以更稳健的姿态驶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新华时评丨携手维护全球发展“共赢链”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新华时评|携手维护全球发展“共赢链”新华社记者曹筱凡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16日拉开帷幕。在国际形势变乱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本届链博会吸引更多外国企业参展、观展,既彰显各国工商界人士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共同诉求,也体现中国强化全球产业链韧性、凝聚合作共识的诚意。近年来,链博会已成为中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1200家国内外企业汇聚本届链博会,找合作伙伴、找解决方案、找未来方向。与前两届相比,本届链博会国际化水平更高、链式逻辑更加清晰、创新引领更加突出。先进制造链、清洁能源链、智能汽车链、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绿色农业链六大展区构建实景对接平台,以“从研发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展示铺就技术转化路径,带动更多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享全球生产网络,提升全球产供链效能。让生产更高效、让创新更具活力、让合作更紧密、让生命更精彩、让出行更便捷、让地球更美好……不同展区的口号体现的是全球企业通过发展增进人类福祉的美好愿景。空客、英伟达、施耐德等行业巨头首次参与链博会,将携手中国合作伙伴全面展示产供链融合互补成果。医疗、健康、餐饮、化妆品等行业全球头部企业也将带来最新的产品和服务,充分反映产供链深度协作如何给人类带来更美好的生活。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开幕式上表示,链博会规模大、气氛热烈,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创新的支持以及致力于共建繁荣未来的努力。当前全球产供链是多年来生产要素高效自由流动、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为世界经济带来繁荣和财富增长。1982年,英国分析师基思·奥利弗提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得以打破生产、销售和财务之间的界限,实现从原料产地、制造工厂到终端消费者的协同。正因如此,1970年以来,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增长三倍以上,贸易占GDP比重翻番,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分工格局。近年来,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紧张等影响,全球产供链稳定受到严重威胁。部分国家搞“脱钩断链”打乱国际分工,导致产供链碎片化风险上升,全球经济运行效率降低。港口拥堵的货轮、断裂的芯片生产线、被战火撕裂的能源网络……全球供应链体系脆弱性日益凸显,制造业企业不得不从原本的“效率优先”转向“韧性优先”,通过多元化采购、区域化生产和本地化运营增强产供链韧性。面对机遇和挑战,各国企业更加期待合作共赢。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共融共生,产供链长度延伸、广度拓展,给企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其发展大大拓宽产业链上下游领域、催生出基于新质生产力、涵盖更多新兴产业的超长链条,并通过智能汽车零部件的规模化应用赋能低空出行和人形机器人产业,孕育出一个聚合型智能产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当前全球产供链正处在重塑的关键节点,中国凭借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双重优势以及各环节深度整合能力,成为全球供应链“稳定锚”。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构建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不仅如此,中国持续推动科技、金融、人才等优质要素汇聚,培育一批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发展。中国始终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新机遇。一直以来,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与全球企业共同建设开放的产业链供应链,还以超大市场规模、高效的创新能力,给全球企业投资兴业提供广阔空间和优质回报,并持续打造开放、稳定、友善的投资营商环境。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1.7%,反映出全球资本对中国的持续信心。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是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各方的利益所系和迫切期盼。搞“脱钩断链”没有出路,互利共赢是民心所盼。各国应共同营造公平、开放、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促进全球分工合作,构建更具平等性、包容性和建设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伙伴关系,在“合作之链”上串起共同繁荣的明珠。
新华时评·年中经济观察丨供需两端发力 激发消费潜能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题:供需两端发力 激发消费潜能魏弘毅、连润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5.0%、4.9%;最终消费支出对上半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发展态势向好,市场活力逐步增强。更好激活消费之于经济增长“主引擎”的作用,离不开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增强消费能力保障支持、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惠民、发力大宗消费更新升级……春节、“五一”假期文旅红火,绿色消费等新业态表现亮眼,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消费增长较快,都印证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发力显效。站在年中望全年,上半年持续释放的消费活力为全年消费向好提供了坚实支撑。当前,需要继续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潜能,持续推动消费升级。从供给端看,提升供给质量、优化消费环境是关键。从《哪吒2》成为票房黑马,再到Labubu引爆消费热点,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迫切呼唤传统供给模式的变革与转型。一方面,市场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全力以赴做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完善质量标准、信用约束、消费维权等制度,让大家放心消费。从需求端看,增强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意愿是重点。让老百姓的消费底气更足、预期更稳、信心更强,需要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扎实解决拖欠账款问题,更有力推动消费潜能持续释放。提振消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发力、形成合力。健全和用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机制,加强财税、金融、产业、投资等政策与消费政策的协同,构建更加有利于提振消费的政策体系。在岗位开发上要聚焦产业发展、扩大消费、重大项目和民生服务领域,为劳动者广开就业门路。消费旺,经济活。把提振消费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扎实推动各项政策措施更快落地见效,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 2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